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108道簡答題,考前必背
1.古代小學教育的特點
(1)教育具有鮮明的等級性,統治者掌控著證券,能不能接受教育和接受什么樣的教育,是由其社會地位所決定的;
(2)教育的目的是為統治者服務,知識的實用性不被重視,主要學習的是儒家經典和一些倫理道德規范;
(3)教育過程是通過對兒童管制、灌輸來進行的,不考慮結合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過分注重經典的識記和背誦,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專制性。
2. 近現代中國小學教育的發展特征
(1)逐步明確了小學教育為普通教育、義務教育的性質;
(2)學制改革逐漸向世界其他國家靠近,采用修業年限為6年的“4—2”學制;
(3)逐步明確小學教育是為培養合格公民打基礎的教育;
(4)從小學堂到小學校都有公立和私立兩類。
3. 我國小學教育取得的成績有哪些?
(1)小學教育普及率穩步上升;
(2)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3)教師隊伍建設日趨完善;
(4)辦學體制走向多元化;
(5)課程改革不斷深化。
4. 簡述小學教育的特點
(1)教育對象的特殊性;
(2)小學教育的基礎性,具體包含社會發展層面的基礎性、個體發展層面的基礎性、課程內容層面的基礎性;
(3)小學教育的義務性;
(4)小學教育的全面性。、
5. 學校管理的基本內容
(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2)教務行政管理;
(3)教學工作管理;
(4)總務工作管理。
6. 學校管理的常用方法
(1)行政管理方法;
(2)法律、法規管理方法;
(3)經濟管理方法;
(4)思想教育方法;
(5)數理統計方法。
7. 教育的構成要素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影響。
8. 簡述教育的屬性
(1)教育的本質屬性,教育是一種有目的的培養人的社會活動。
(2)教育的社會屬性
① 教育的永恒性
教育是人類所特有的社會現象,它是一個永恒的現象。只要人類社會存在,教育就存在。
② 教育的歷史性
教育的歷史性表現在,在不同的社會或同一社會不同的歷史時期,教育的性質、目的、內容等都是各不相同的。
③ 教育的相對獨立性
教育雖然要受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等因素的制約,但是教育作為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又具有其相對獨立性。
9. 簡述關于教育起源的學說
(1)神話起源說,教育與萬事萬物一樣,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創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體現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順從于天;
(2)生物起源說,教育的產生完全來自于動物的本能,是種族發展的本能需要;
(3)心理起源說,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兒童對成人無意識的模仿;
(4)勞動起源說,教育起源于人類所特有的生產勞動。
10. 簡述原始社會教育的特征
(1)勞動具有非獨立性,教育和社會生活、生產勞動緊密相連。教育沒有從社會生活和生產中分化出來,教育是在生產勞動和社會生產中進行的;
(2)教育具有自發性、全民性、廣泛性和無階級性,是原始狀態下的教育機會均等;
(3)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內容簡單,教育方法單一。由于沒有文字和書籍,教育方法只限于動作示范與觀察模仿、口耳相傳與耳濡目染。
11. 簡述近代教育的特征
(1)以法治教,普及義務教育。西方近代教育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重視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建立了完善的學校教育系統——學制;
(3)創立了新的教學組織形式——班級授課制度;
(4)教育內容結構日益豐富,大量增加了自然科學和工業技術方面的課程內容;
(5)教育的階段性依然存在。在近代西方國家,教育的世俗化雖然有了一定的進展,但宗教教育和階級教育仍然占據主導地位。
12. 簡述現代教育的特征
(1)重視早起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目前世界許多發達國家十分注重發展學前教育,實施早期教育、超常教育和英才教育;
(2)普及義務教育和延長教育年限。目前,加拿大是世界上最早的普及13年義務教育制度的國家;
(3)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雙軌并行,且相互滲透;
(4)高等教育大眾化和多元化;
(5)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年限日益淡化,教育向終身化發展;
(6)教育技術手段的現代化。
13. 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影響
(1)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領導權;
(2)政治經濟制度決定受教育的權利;
(3)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目的;
(4)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內容的取舍。
14. 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
(1)教育為政治經濟制度培養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種影響政治經濟的輿論力量;
(3)教育可以促進民主。
15. 生產力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1)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教育的規模和速度;
(2)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結構的變化;
(3)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的內容和手段。
16. 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
(1)教育再生產勞動力;
(2)教育再生產科學知識。
17. 社會文化對教育的制約
(1)文化影響教育的價值取向;
(2)文化影響教育目的的確立;
(3)文化影響教育內容的選擇;
(4)文化影響教育教學方法的使用;
(5)文化本身也是一種教育力量。
18. 教育對文化的促進作用
(1)教育具有傳遞——保存文化的功能;
(2)教育具有傳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3)教育具有選擇——提升文化的功能;
(4)教育具有創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19. 人口狀況對教育發展的重要影響
(1)人口數量影響教育的規模和教育投入;
(2)人口的結構影響教育結構;
(3)人口的質量影響教育質量。
20. 教育對人口問題的影響
(1)教育可以控制人口數量;
(2)教育可以優化人口結構;
(3)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的質量。
21. 簡述影響個體身心發展的主要因素
(1)遺傳,遺傳是人身心發展的前提,為人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決定人的發展;
(2)環境,環境是使遺傳提供的可能性變成現實的條件,但不決定人的發展;
(3)教育,教育對人的發展起著主導和促進作用;
(4)個體主觀能動性,個體主觀能動性是人的身心發展的內在動力,也是促進個體發展從潛在的可能狀態轉向現實狀態的決定性因素。
22. 個體身心發展的規律
(1)個體身心發展具有順序性,因此教育要循序漸進地促進學生身心的發展;
(2)個體身心發展具有階段性,因此在教育過程中切勿搞“一刀切”;
(3)個體身心發展具有不平衡性,因此教育要抓住關鍵期;
(4)個體身心發展具有互補性,因此教育要遵循長善救失原則;
(5)個體身心發展具有個別差異性,因此教育要做到因材施教。
23. 簡述教育目的的作用
(1)教育目的的導向作用;
(2)教育目的的激勵作用;
(3)教育目的的評價作用。
24.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據
(1)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
(2)人的身心發展特點和需要;
(3)人們的教育思想;
(4)我國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基礎上。
25. 簡述全面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包括哪些內容
(1)德育,在全面發展教育中起靈魂和統帥作用;
(2)智育,在全面發展教育中起前提和支持作用;
(3)體育,在全面發展教育中起基礎作用;
(4)美育,在全面發展教育中起動力作用;
(5)勞動技術,勞動技術教育起綜合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的作用。
26. 影響學制確立的因素
(1)生產力水平和科學技術發展狀況;
(2)社會政治經濟制度;
(3)青少年兒童身心發展規律;
(4)本國學制的歷史發展和國外學制的影響。
27. 簡述教師勞動的特點
(1)教師勞動的復雜性和創造性;
(2)教師勞動的連續性和廣延性;
(3)教師勞動的長期性和間接性;
(4)教師勞動的主體性和示范性。
28. 小學教師專業標準基本理念
(1)學生為本
尊重小學生權益,以小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和發揮小學生的主動性;遵循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教學規律,提供適合的教育,促進小學生生動活潑學習、健康快樂成長。
(2)師德為先
熱愛小學教育事業,具有職業理想,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履行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關愛小學生,尊重小學生人格,富有愛心、責任心、耐心和細心;為人師表,教書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3)能力為重
把學科知識、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相結合,突出教書育人實踐能力;研究小學生,遵循小學生成長規律,提升教育教學專業化水平;堅持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不斷提高專業能力。
(4)終身學習
學習先進小學教育理論,了解國內外小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經驗和做法;優化知識結構,提高文化素養;具有終身學習與持續發展的意識和能力,做終身學習的典范。
29. 簡述教師專業發展的階段
根據教師所關注的焦點問題的差異,可以把教師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1)關注生存階段;
(2)關注情境階段;
(3)關注學生階段。
30. 簡述促進教師成長的方法
(1)觀摩和分析優秀教師的教學活動;
(2)開展微格教學;
(3)進行專門訓練;
(4)進行教學反思。
31. 感覺的基本規律
(1)感覺適應;
(2)感覺對比;
(3)聯覺效應;
(4)感覺后效。
32. 簡述知覺的特性
(1)知覺的整體性;
(2)知覺的理解性;
(3)知覺的選擇性;
(4)知覺的恒常性。
33. 創造性思維的特征
(1)流暢性,指發散思維的量,單位時間內發散思維量越多,流暢性越好;
(2)變通性,指思維在發散方向上所表現出的變化和靈活;
(3)獨創性,指思維發散的新穎、新奇、獨特的程度。
34. 培養學生想象力的方法
(1)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豐富學生的表象儲備;
(2)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有利于打開想象力的大門;
(3)引導學生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擴大學生的知識經驗以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4)結合學科教學,有目的地訓練學生的想象力;
(5)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幻想。
35. 注意的分類
(1)無意注意;
(2)有意注意;
(3)有意后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