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教育知識與能力重要考點匯總
考點1:教育的本質屬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養人的活動,是教育區別于其它事物現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質的規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質。
考點2:教育學的產生與發展
姓名 |
書籍 |
作用 |
孔子 |
《論語》 |
我國最早的教育學文獻 |
樂正克 |
《學記》 |
世界最早的教育學專著 |
昆體良 |
《論演說家的教育》 |
西方最早教育學專著 |
夸美紐斯 |
《大教學論》 |
近代第一本教育學著作 |
赫爾巴特 |
《普通教育學》 |
“教師中心、課堂中心、教材中心” |
杜威 |
《民主主義與教育》 |
“兒童中心、活動中心、經驗中心” |
楊賢江 |
《新教育大綱》 |
我國第一本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學 |
考點3:教育與人的發展
(1)內發論的代表人物:孟子(性善論)、格賽爾(成熟機制對于人的影響)。
(2)外鑠論的代表人物:荀子(性惡論)、洛克、華生。
(3)影響人身心發展的因素包括:遺傳、環境、學校教育、主觀能動性。
(4)個體身心發展的規律包括:順序性、階段性、不平衡性、互補性和差異性。
考點4: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
(1)社會本位論的代表人物:孔子、柏拉圖、涂爾干、凱興斯泰納、赫欽斯、孔德。
(2)個人本位論的代表人物:盧梭、裴斯泰洛奇、馬斯洛、羅杰斯、福祿貝爾等。
(3)教育無目的論代表人物:杜威
考點5:課程的類型
(1)學科課程主要是學習間接經驗,活動課程主要是學習直接經驗。
(2)小學主要是綜合課程,初中采用綜合和分科并舉的方式,高中主要是分科課程。
(3)國家課程是一級課程。地方課程是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機構編訂的課程,屬二級課程。校本課程是三級課程,通常以選修課或特色課的形式出現。
(4)基礎型課程注重學生基礎學力的培養;拓展型課程注重拓展學生的知識與能力;研究型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態度和能力。
(5)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
(6)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
考點6:泰勒課程設計模式(目標模式)
泰勒原理可概括為:目標、內容、方法、評價。
即:(1)確定課程目標; (2)根據目標選擇課程內容;
(3)根據目標組織課程內容;(4)根據目標評價課程。
考點7:課程內容的文本表現形式
(1)課程計劃:開設哪些科目是課程計劃的中心問題;
(2)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衡量各科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
(3)教材:根據課程計劃和課程標準編制的、直接用于教和學的書籍與工具。
考點8:新課程改革
(1)理論基礎:人本主義思潮、建構主義思潮和多元智能理論
(2)核心理念: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3)總任務: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4)具體目標: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和課程管理
考點9: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
(1)備課
(2)上課
(3)作業的布置與批改
(4)課外輔導
(5)學業成績的檢查與評定
考點10: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
(1)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結合
(2)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統一
(3)掌握知識與提高思想相結合
(4)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動性形結合
考點11:教學原則
(1)直觀性原則:夸美紐斯:“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過事物本身來學習,應該盡可能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圖像呈現給學生。”烏申斯基也指出,兒童是靠形式、顏色、聲音和感覺來進行思維的。
(2)啟發性原則:孔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記》:“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蘇格拉底:助產術;第斯多惠:“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叫人發現真理。”
(3)鞏固性原則:孔子: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烏申斯基:復習是學習之母。
(4)循序漸進原則:《學記》:不陵節而施。
(5)因材施教原則:孔子、朱熹
(6)理論聯系實際原則:馬克思主義
(7)量力性原則:墨子——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從事焉
(8)思想性和科學性統一原則:馬克思主義
考點12:教學方法
(1)以語言傳遞為主的教學方法: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和讀書指導法
(2)以直觀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演示法、參觀法
(3)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法:練習法、實驗法和實習法
考點13:班級授課制的優缺點
班級授課制的主要優點:
(1)有利于經濟有效地、大面積地培養人才;
(2)有利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3)有利于發揮班集體的教學作用。
不足之處:
(1)不利于因材施教;
(2)不利于學生獨立性與自主性的培養;
(3)教學形式缺乏靈活性。
考點14:注意的品質
(1)注意的廣度,也稱注意的范圍,是指在同一時間內,人們能夠清楚地知覺出的對象的數目。
(2)注意的穩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對象或某一活動上的時間長短特性。
(3)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進行兩種或多種活動時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對象的現象。
(4)注意的轉移是根據新的任務,主動地把注意從一個對象轉移到另一個對象或由一種活動轉移到另一種活動的現象。
考點15:問題解決
(1)問題解決的心理過程:發現問題、明確問題、提出假設和檢驗假設
(2)問題解決的影響因素:問題的特征、定勢、功能固著、原型啟發和個體相關因素
(3)問題解決的策略:手段-目的分析法、順向推理、反向推理和爬山法
考點16:維納成敗歸因理論——六因素三維度
考點17:學習遷移的分類
分類標準 |
名 稱 |
內涵點撥 |
遷移的性質 |
正遷移 |
積極 |
負遷移 |
消極 |
|
遷移的時間順序 |
順向遷移 |
前后 |
逆向遷移 |
后前 |
|
遷移內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 |
垂直遷移 |
上位下位 |
水平遷移 |
并列 |
|
遷移內容的不同 |
一般遷移 |
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態度 |
具體遷移 |
具體的、特殊的經驗的遷移 |
|
遷移范圍的不同 |
自遷移 |
相同情境 |
近遷移 |
相似情境 |
|
遠遷移 |
不相似情境 |
|
遷移過程中所需的內在心理機制的不同 |
同化性遷移 |
不改變原有的認知結構 |
順應性遷移 |
調整原有的經驗,形成能包容新舊經驗的更高一級的認知結構 |
|
重組性遷移 |
重新組合原有認知系統 |
|
遷移的自動化程度的不同 |
低路遷移 |
經過充分練習的技能自動遷移,不需要反省性思維 |
高路遷移 |
有意識地應用先前習得的抽象知識于新的情境 |
考點18: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論
操作性條件作用的基本規律包括強化、消退、懲罰。
強化有正強化(實施獎勵)與負強化(撤銷懲罰)之分,又稱為積極強化和消極強化。
正強化通過呈現某種刺激增強反應發生的概率;
負強化通過中止某種(討厭的)刺激來增強反應發生的概率。
有機體在做出某一行為反應后,不再有強化物伴隨,那么,此類反應在將來發生概率會降低,稱之為消退。
懲罰是當有機體做出某種反應后,呈現一個厭惡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類反應發生的過程。
考點19:學習策略
學習策略可以分為: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和資源管理策略。其中認知策略包括復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組織策略。
(1)復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記憶中為了保持信息,運用內部語言在大腦中重現學習材料或刺激,以便將注意力維持在學習材料上的方法。
(2)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與頭腦中的舊信息聯系起來從而增加新信息意義的深層加工策略。具體包括記憶術、做筆記、提問、生成性學習和運用背景知識,聯系客觀實際。
(3)組織策略是整合所學新知識之間,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新的知識結構的策略。包括歸類策略和綱要策略。
元認知策略包括計劃策略、監控策略和調節策略。
資源管理策略包括時間管理策略、學習環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和學業求助策略等。
考點20:德育方法
(1)說服教育法是借助語言和事實,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以影響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識,使其明辨是非,提高其思想認識的方法。
(2)榜樣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為和卓越成就來影響學生品德的方法。
(3)指導實踐法也稱實際鍛煉法,是教育者組織學生參加多種實際活動,在行為實踐中使學生接受磨煉和考驗,以培養優良思想品德的方法。
(4)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自覺創設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環境陶冶、藝術陶冶。
(5)品德評價法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要求和標準,對學生的思想品德進行肯定或否定的評價,促使其發揚優點、克服缺點、督促其不斷進步的一種方法。
(6)品德修養指導法也稱個人修養法,是教師指導學生自覺主動地進行學習、自我品德反省,以實現思想轉化及行為控制的德育方法。